种“瓜”得“瓜”(创作谈)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种“瓜”得“瓜”(创作谈)

——相声《一个大瓜》的诞生

邹 僧

2025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冯巩领衔主演的群口相声《一个大瓜》,受到关注和热议。

“大瓜”是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通常指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新闻或事件,它源自于网络流行词汇“吃瓜”,常伴随着意外、惊奇或争议性。相声《一个大瓜》的题目取自于网络语境,该作品的内容也相得益彰地折射着网络上的种种现象。

作品的“瓜皮”是一张被网友误读的照片:开爆肚店的爆肚巩与一个小男孩正在手递钞票,同时张开嘴正说着什么。这张照片因被网友发到网上而备受关注,也是舞台表演的支点。

作品的“瓜瓤”是不同角色对这张照片的种种曲解。照片先是被解读为爆肚巩进行线下补课,后又被解读为爆肚巩雇用童工,还有人为了流量当场认爹,甚至更有人声称爆肚巩看上了孩子的妈……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推理和结论,弄得爆肚巩啼笑皆非、有口难辩,他努力解释想为自己洗白,却无意中又种下另一个“大瓜”。

作品的“瓜心”是这个相声所引发出对当今某些网络乱象的反思。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各类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如何让互联网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是值得关注的课题。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网络空间从来都不是无法无天的江湖,更不是来去自如的造谣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这也是《一个大瓜》对这一现象的情感表达和该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揭去“瓜皮”,掰开“瓜瓤”,看见“瓜心”。我们再来细细品尝这“一个大瓜”所蕴含的内中滋味。

一是作品的现实性。相声一直以来被称为“文艺轻骑兵”,好的相声总是能快速精准地发现和反映现实问题。《一个大瓜》紧扣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议题,用相声特有的手法来表现互联网时代的新题材,将相声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与时俱进中发挥出相声的特色和优势,为当下的社会需要而服务。这样的尝试是相声艺术应尽的责任。

二是作品的生活性。整部作品塑造出一组网络众生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并提炼出来。贾旭明塑造的真小人、侯林林演绎的伪君子、白凯南呈现的混不吝、艾莉展示的八卦婆,几位演员的表演性格鲜明、各有特色。

三是作品的艺术性。艺术需要来源于生活,但更需要高于生活。在《一个大瓜》中涉及多位人物、多个领域,作品在整体处理上删繁就简,以“钞票”“口型”两个细节作为主要切入点,每一番情节都围绕这两个“包袱点”推进展开,让作品内容既丰富又不至散乱,既有层次感又不失条理性。

在舞台调配上,作品以爆肚巩为轴心,主体设计四番内容,每一番上来一位演员引发戏剧冲突,之后又出现一个不露面的人物,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虚实结合让作品显得丰富立体,也增添了相声舞台的表演形态。同时,作品采用夸张手法贯通全篇,具有连续的喜剧效果,四番情节角度变换,不断递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兼具写实与写意,浸透着相声作品该有的味道。

一枚瓜果的生长,从播种到结果,要经过辛勤努力的培育;一部作品的创作,从构思到完成,也同样需要经历艰苦认真的打磨。群口相声《一个大瓜》的产生,得益于创作者和演员们用心付出的汗水浇灌,成就于现实生活中的广袤土壤,收获于清朗天空下的正道阳光。

(作者系中国广播艺术团创研室国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