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包容:始于弥合数字鸿沟,终于共创发展大计

极客网·极客观察(朱飞)11月1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000多年以来,肇始于古圣先贤孔子的“均平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影响。

历经漫长的农耕文明,踏着蓬勃发展的工业文明,人类社会如今正迈入以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日新月异的数字文明时代。时代在演变,“均平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其内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受客观条件影响,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加大了人们获得机会、接受教育、掌握技能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就业和收入分配,“均平”的天平又一次发生了倾斜。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以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无疑会加剧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题?众多国家政府和企业组织都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希望以数字技术解决数字技术滋生的负面问题。

数字包容,人类迈向数字文明时代的新“均平思想”

数字包容早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初期就被提出来了,彼时其重点是缩小狭义的互联网可接入性与可负担性,让人人都能接入互联网。伴随数字技术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加速融合,数字包容的范畴也愈发扩大。

有专家学者将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鸿沟总结为三道沟,即“接入沟”“使用沟”和“流量沟”。“接入沟”代表的是网络接入的可达性和可负担性,这是数字包容的基础;“使用沟”指的是用户接入网络后,由于知识、技能方面的欠缺,仍然无法正常使用数字化的应用和服务;“流量沟”则更深一层,反映贡献海量数据流量的广大个体、小微企业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收益,反而容易遭受垄断巨头的算法“收割”及大数据“杀熟”,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数字包容的任务,就是要填平这一道道沟壑,确保所有人——包括最弱势群体享有数字技术,在数字经济时代平等地获得机会、绽放价值。

国际上,自2015年联合国提出涵盖教育、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以来,数字包容就被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加速推进,以逐步消除数字鸿沟放大的现有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平等现象。多个国家已经积极响应联合国倡议,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高歌勐进的同时,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指出,要提升数字经济包容性,弥合数字鸿沟。近十年来,通过“数字乡村”“普遍服务”“宽带中国”“网络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形成了一整套推动实现城乡数字包容性增长的“中国方案”,不仅很好地承接了联合国SDG目标,更为世界贡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东方智慧”。

CNNIC最新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数字社会稳步构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至58.8%,数字技术在农村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加速实施;数字技术助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速,社会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无不表明我国的数字鸿沟正在加速弥合。

企业组织也在采取行动,将数字包容作为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比如国际上许多公司致力于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提升员⼯多元性及包容性。国内方面起步较早的华为2019年提出TECH4ALL数字包容计划,围绕SDG中的公平优质教育、保护脆弱环境、促进健康福祉、推进均衡发展四个领域,立志发挥自身在技术、应用和技能方面的关键能力,让数字技术惠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

一言以蔽之,全球范围内,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积极践行以数字包容弥合数字鸿沟,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数字包容,俨然成为了人类迈向数字文明时代的新“均平思想”,牵引着我们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教育先行,公平优质教育是数字包容的关键抓手

纵观多个国家政府及企业组织的数字包容计划及行动,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教育问题通常都被摆在非常显着的位置。为何?从联合国17个SDG目标的排序看,虽然消除贫困、消除饥饿以及健康生活被排在前三位,但第四个目标随即指出“教育能够提升社会经济地位,更是摆脱贫困的关键”,足见公平优质教育的重要性。

华为在TECH4ALL数字包容计划中也将公平优质教育排在首位,指出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是改善人们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希望携手合作伙伴通过创新的ICT技术,助力实现教育普惠的目标,为人们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其中的逻辑,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脉相承的。

而这背后,是依然大量存在的儿童受教育不足现状。联合国“教育不能等待”基金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2月,全球约2.22亿儿童和青少年(3-18岁)受各种危机影响,亟需教育支持,其中近1.2亿人阅读和计算能力连最低水平都达不到。

这对于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在数字世界一旦“掉队”就意味着被边缘化乃至被“淘汰”。如何破局?从华为的实践看,数字技术可以在推动公平优质教育方面发挥多种作用。

一方面,ICT技术可以联接学校,将每一所学校联入网络,提升教师的数字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

在国内,华为很早便加入支持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青椒计划”,通过华为云WeLink助力乡村基础教育,发挥数字化联接器的作用——一端联接优秀院校的专家教授,一端联接最需要成长和知识养分的山区特岗教师,为他们搭建智能、开放、协同的学习及交流平台。目前该项目已有超过近10万名特岗教师受益。同时,华为还联合师范类院校在乡村小学发起“华为科技小学堂”项目,结合前沿ICT创新实践与知识开发成系列化的科技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工程动手能力,在创造性体验过程中,开启乡村及偏远地区青少年科技启迪之门。目前该项目已在江西赣州、宁夏银川及其周边等地落地推进。

在国外,华为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通过DigiSchool项目打造互联数字学校,为偏远区域的中小学师生提供网络连接、教学资源及技能培训,促进当地教学的连续性、公平性和优质性。目前这一项目已在肯尼亚、南非、塞内加尔等多个国家实施,数以万计的学生已经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ICT技术可以赋能数字课堂,通过装在轮子上的移动数字课堂,将数字技能传授给偏远地区的人们,提升人们的数字技能。

这方面华为携手当地合作伙伴,通过卡车及公交车改装而成的DigiTruck和SmartBus移动数字教室,通过笔记本电脑、LED大屏、VR眼镜、智能手机、路由器等智能设备组成的数字空间,为当地青年提供免费数字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开启通往数字技能之旅,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此外,ICT技术可以赋能弱势群体,为视障、听障等弱势人群装备数字知识与技能,帮他们迈出事业与生活正向循环的第一步。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看,无论是科技适老化、无障碍化,还是提高人民科学素养、数字素养,本质上都是继续教育的问题。假使我们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解决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培养“数字原生”的新新人类,那么未来我们将少走很多弯路。总而言之,公平优质教育是数字包容的关键抓手,数字技术有责任也有能力推动实现教育公平普惠。

创新发展,以教育为抓手的数字包容将提供战略支撑

站在明天看今天,这不仅是最经济的决定,而是最明智的决定, 因为面向呼啸而来的数字世界、智能社会,以公平优质教育为抓手的数字包容,不仅是弥合数字鸿沟的新“均平思想”,更是关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百年大计”。

就在这个十月,国家领导人在万众瞩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从中可见,数字包容的作用远非一些人所理解的简单的“助微扶弱”,更在于以数字化人才梯队建设谋求更大更长远的创新发展。因为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数字化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数字化在每一个国家、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都是人才努力的结果。

从全球范围看,当前数字化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欧美诸多企业在推进数字工厂、智能制造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具备数字技能的工人。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人。伴随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这一缺口将持续放大,更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以公平优质教育为抓手的数字包容,正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的治本之法。虽然高校教育、职业培训也是缓解数字化人才缺口的必要手段,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正如普鲁士毛奇元帅1870年所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以上内容转自“极客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极客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热门相关:总裁别再玩了   锦乡里   重生野性时代   民国之文豪崛起   日本妈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