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棉被“淘工厂”:廉价化纤下脚料做出“全棉棉被”

两层仓库,数千平方米,黑压压地垒叠着被芯包裹。老板陈某景一刻不停地配货贴快递单,上面印有“棉被”字样,但现场却找不到一条全棉花充装的棉被,含棉量微乎其微。

高峰时期,陈某景称,他每天要发出6500单,被人称为“棉被皇帝”。

将廉价纤维制品下脚废料加工制成的化纤棉被,冒充“一级长绒棉”被芯销售,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今年1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影子调查队赴江苏苏州、浙江湖州等地调查发现,一些作坊式小工厂回收化纤纱线等下脚废料,粉碎制成絮状,经流水线再加工后,一床床雪白的“棉被”便出厂销往全国。刨去运费,这样的化纤棉售价可低至5元/斤,价格不到长绒棉的五分之一。有网店累计销售显示为627万件。在校学生、临时劳务工等人群,是购买主力。

影子调查队暗访时发现,这些下脚废料来历不明,相关负责人宣称购自当地织布厂,质量有保障,但均无法出具相关采购证明。有的工厂生产现场脏乱,未见高温、消毒等程序,无法出具第三方质检报告,产品合格证也可按客户要求随意定制,质检程序形同虚设。

我国对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和床上用品,实施多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行业专家指出,廉价化纤纱线回收粉碎后制成的化纤棉,即为“再加工纤维”,属于《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禁用”原料范畴,不得作为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及床上用品的填充物,其背后存在易燃等安全隐患,重金属残留、致病菌等问题,也对消费者的健康潜藏威胁。

为全面清理纺织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虚假标注、网售直播“货不对板”等市场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宣布,从今年1月起,将对羊绒衫、羽绒服等纺织品假冒伪劣突出问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全链条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一级长绒棉被”检测含棉量仅4.8%,实为化纤下脚料制成

2024年12月底,浙江诸暨市的消费者姚先生在淘工厂“天天特卖工厂”购买了10件、6斤同规格的棉被,产品标称采用一级长绒棉,实付款403.2元,含运费每斤约合6.7元。页面显示该类产品全网热销50万件以上。

收到后,姚先生发现产品做工粗劣,气味刺鼻难闻,被芯原料与长绒棉手感明显不同。通过简单的燃烧法,初步判断为化纤棉。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被子中心部位的含棉量仅为4.8%,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75.4%)、粘胶纤维(7.6%)、锦纶(6.4%)等。经投诉后,该商品很快下架。

姚先生所购“棉被”交易快照

上述产品标称从河北廊坊发货,但实际发货地为湖州德清县。1月中旬,记者在淘工厂搜索“棉被”,随机购买了三款不同规格,发货地均为湖州的被芯产品,分别来自“天天特卖工厂”“官方国货甄选”和“好货严选工厂”,含运费每斤约合8.13元。三款产品的页面描述和配图,与姚先生提供的交易快照详情几乎一模一样。

意外的是,记者收到的产品快递发货信息,竟然与姚先生提供的信息一致,发件人均为陈某景。

“湖州这边,现在我这里的量最大。”1月17日,影子调查队按照发货地址,来到位于德清县丰庆街附近的一园区办公大楼,陈某景正忙着发货。他租下两层楼作为仓库,两个工人正在打包。大量包好的“棉被”包裹,则按照不同规格,分开堆叠成山。一些退货的被子直接裸放在地上。产品合格标签也随处摊放,与前述记者收到的棉被合格标签信息一致。

“快放假了,仓库量少了很多,之前堆得更多。”陈某景说。他拖着长长的快递面单,到处走动配货。一位邮政快递员推着平板车,跟在他的身后拣货。很快,一车就满了。

“今年淘宝的单子,基本都在我这里。”陈某景向影子调查队称,他做了多年棉被生意,2016年开始给别人线上供货代发,2020年起在线上自营售卖。他目前主做淘工厂,有一家店,花钱雇人运营后台,他只管发货,还有4家淘工厂店,也由他一起代发。陈某景说,“我自己的量是最大的,10月份一天卖3500件,其他4家加起来将近3000件。”

“他现在是‘棉被皇帝’,全网应该就他做得最好。”上述快递员在旁笑称,“从我这发的,多的时候一天500单,少的话300单,但已经够‘吃’了。”

然而现场只有化纤被芯。“长绒棉这么贵,放进去没法搞,成本高了卖不动。”陈某景直言,他卖的化纤被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含棉量仅为5%至10%不等,掺杂的是回收再加工的普通棉花“回料”。常规售价为6元/斤,不含运费。

“真正的长绒棉要单独提前预订,每斤20多元。”陈某景称,长绒棉也分新料和回料,价格差异较大,“低于25块一斤的长绒棉,质量都不会很好”。

对于冒充售假行为,陈某景不以为然。他称,网上货不对版的情况很多,很多人对此心知肚明,“很多都知道的,什么价格是什么货”。他表示,目前被子整体退货率约10%,不算高,但由于运费成本较高,整体利润空间较小。如江浙沪等绝大多数地区的运费为5元,云南等地为9元,节假日还会小幅上涨。按他所说,记者线上购买的棉被,不含运费,实际每斤售价不到5元,成本更低。

陈某景的仓库里被芯包裹成堆,散落放着产品合格证。

他给记者发来一份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样品的含棉量19%,其他项目均符合相关执行标准。记者注意到,该产品的生产单位为“湖州德清临莫夕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前述仓库,与实际情况不符。天眼查显示,陈某景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包括针纺织品及原料销售、家居用品销售等,不含生产资质。

问及原料来源,张国景仅表示来自当地织布厂,“质量保证”。他声称,现在有三家加工厂为他供货,但当记者要求实地探访时,他却以“放假停工”为由拒绝。

17日晚,记者来到产品合格证上的生产地址,位于德清县雷甸镇塘北村。这是一个棉被加工家庭式小作坊,老板朗某和家人正往小货车上搬运化纤棉被包裹,磨棉机上铺放尚未研磨的化纤棉胎。

“今年他生意好,但最近有人投诉,销量有点受影响。”朗某自称是陈某景的亲戚,几年前,陈某景曾在此打包发货,后嫌地方太小搬离。除了自接一些棉被定做、旧棉被翻新等活,他现在也给陈某景供货,主要做12斤左右的化纤棉被,日产二十余床。“数量远远比不上他合作的流水线工厂,但手工做的,质量更好一点,我有空就帮他做点。”

记者注意到,这里一些化纤棉原料放在屋外,包装上没有生产信息。

同行揭露“最差的料”:里面名堂很多

德清县新市镇,是中国著名的蚕桑产区之一,蚕丝制品业远近闻名,当地遍布大大小小的纺织工厂和床上用品公司。

1月19日,影子调查队将陈某景提供的棉被样品,随机拿到当地一家床上用品生产厂。负责人赵刚(化名)捏出一团棉絮,燃烧后直言,“这是最差的料。”

他告诉影子调查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聚酯纤维原料,主要有三种:从石油中提炼、化纤后加工制成的“新料”,主要采用切片纺丝工艺,价格最高,出厂约4元/斤;将塑料瓶片、塑料袋等废旧聚酯纤维产品原料,通过瓶片纺丝等工艺再生制成的“旧料”,价格适中;回收纱布等化纤边角废料打碎制成的“回料”,很常见,但品质最差,出厂价2元/斤,可能更低,“里面名堂很多”。

化纤“新料”(左)和记者提供的棉被“回料”(右)的差别

他向记者展示厂里所用的“新料”,棉絮微微发黄,拉扯时根根分明,紫外线照射下,未见荧光闪烁点。而记者提供的样品,里面结满大大小小的棉团颗粒,荧光点密集且明显。

影子调查队从淘工厂购买的被芯,检测发现存在荧光剂。图源: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

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苏州柔织无纺布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整套全自动棉被流水线高速运转,除了主要生产化纤被芯,这里还加工回收化纤下脚废料,粉碎制成棉絮。

工厂内快递、原料等杂乱堆放。装着纱线、布头等下脚废料的麻袋,堆成两三米高,不少白色纱线暴露在外,有些发黄发黑,肉眼可见含有灰尘、颗粒等杂质。一捆捆加工好的化纤棉原料,雪白发亮,也直接分散堆放在污浊的地上。

“看上去是不入眼的。”一位陈姓负责人表示,这些化纤下脚废料是从当地一些织布厂里拿出来的。现场看到的是挑选过的,“不是特别脏”,有些白色纱线需要过水洗,有些直接粉碎使用。但记者在现场暂未看到清洗设备。

金华一家专门回收聚酯纤维纺织废品的回收厂。

杨旭补充表示,使用“循环再利用聚酯(PET)纤维”制成的产品,必须在产品上明示包含再生原料及其含量。否则,市场监管部门可按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经营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他指出,此类“旧料”的理化性能可能不如“新料”,而且目前尚无成熟的鉴别方法,因此监管的关键,在于从源头进行溯源管理,必须在“旧料”的生产过程中做好质量把控,对产品的标识进行有效管理,防止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

就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和床上用品的质量安全现状,杨旭表示,从总体上来说,随着国家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深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理念已经植入绝大多数家纺生产企业,线下销售的产品质量安全已基本保障。问题产品“重灾区”,主要是在网络平台。一些网店的背后,多是小作坊等小微企业在生产,存在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监管难度大等问题。

2024年12月,宁夏市场监管厅发布的《2024年度絮用纤维制品和国旗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中分析指出,导致伪劣絮用纤维制品(黑心棉)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是生产厂家及经销商逐利所致。由于棉花价格相对较高,絮用纤维制品生产企业为保持最大利润空间,降低填充原料质量标准要求,大量使用纤维制品下脚料或其再加工纤维制造伪劣絮棉制品牟利。二是销售单位未建立采购验货检查制度,也未形成将产品送至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的习惯,没有严把采购、验收、上架销售等每个环节质量关口。

杨旭认为,要解决前述难题,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经营者了解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让经营者树立底线意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在监管方面,要对群众反映问题集中的产品加大抽检力度,对故意制假售假的经营者予以重罚,不能姑息。

他提醒,消费者也要树立一定的防范意识,建议在网上购买商品时货比三家,不要被不正常的低价所迷惑。“相对贵重的商品,要让销售者承诺,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产品标准规定,并保留相关证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