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新:创意设计为城市文化“增色添彩”
□胡欣玥芮天舒祁绩
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在南京工作生活已30多年,打造了凤凰云书坊、文都书店、云几·紫金山等文化空间,浦口火车站街区、响堂村等网红打卡地。
设计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对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引导。
他始终坚持“为城市而设计”的理念,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语言,让更多人感受到南京独特的文化与历史,给这座城市“增色添彩”。
唤醒城市内在精神
2024年10月,浦口火车站街区开街,作为朱自清名作《背影》的故事发生地,这里已经成为南京文化新地标。
作为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文保区文化创意总监,陈卫新在改造之初,就将浦口火车站街区的“微更新”“微改造”方向定位为历史文化街区。
他带领团队对《背影》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融入街区设计中:街区入口处的文化墙上,写满文中的语句;街区内的“背影咖啡馆”里,游客可以买到相关文创产品;街区小广场上,朱自清雕塑配合朱自清嫡孙朱小涛撰写的雕塑铭文,向人们讲述着蕴含的亲情……“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最重要的是抓住人的情感。”在陈卫新看来,《背影》作为集体记忆,足以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传达感情的载体,而通过对空间载体的设计将文学名篇可视化,不但可以挖掘“怀旧消费”,还能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唤醒城市内在精神。
让乡村更显人文情怀
2021年3月,陈卫新成为响堂村规划改造项目的文化与设计顾问。在实地走访这座位于老山下的小村落后,他决心围绕“乡愁”这一元素进行设计,让乡村更显人文情怀。
“在我眼中,乡愁就是老房子、文学书、自然风景、手艺人,以及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在响堂,陈卫新亲自操刀改造的一家博物馆和响堂乡村讲习所,处处寄托着他的无限乡愁。
在改造响堂的过程中,陈卫新还推动了村里“栀子花”IP的打造。
“村里73户原住民,九成都有自己的花田。一到初夏,南京街头巷尾的栀子花基本来自这里。我们受此启发,将栀子花打造为乡村文化IP,策划了众多文化活动,帮助响堂成功打响了名号。”如今陈卫新也时常在栀子花盛开时回响堂小住,看着这里熙熙攘攘的市民游客,他倍感欣慰,“期待更多人能来这里与浪漫的栀子花邂逅,感受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对未来生活充满如栀子花般的希望和喜悦。”
塑造城市文学气质
扎根南京30余年,陈卫新设计了众多文化书店,默默提升着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独特气质。
湖南路与中央路相交处有一个颇有特色的24小时阅读生活实验空间——凤凰云书坊,这处由陈卫新设计的空间,2021年被评为“江苏最美书店”。
“我的初衷是想为这个城市留一盏夜间可以阅读的灯。”在设计时,陈卫新通过原木色的书架桌椅、柔和的灯光照明以及点缀其间的绿色盆栽,让整个阅读空间清新明亮,营造出优雅舒适的氛围。
文都书店是南京跻身“世界文学之都”后,陈卫新为南京出版社打造的以展销南京历史文化图书为重点的主题书店。设计时,他将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城林融入书架,代表南京文化特质,并在书店里做了文化交流空间与网络直播空间,“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这里成为出版人与读者、出版人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之家。”
从凤凰云书坊到文都书店,陈卫新用自己的匠心设计,让一间间书店回响着文学的声音,不断彰显出“世界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