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媒体:历史影片不应“吞噬历史”

西班牙《国家报》2月6日文章,原题:有些历史影片会“吞噬历史”  现在不少电影会讲述过去的故事,带观众缅怀历史,并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了人们的好评。西班牙也有不少类似影片,其中很多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认为历史影片的内容是基于史实的,那么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人们应如何保证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或者说,还原历史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这个问题好像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些影片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会简化史实,有些影片为了票房收入,甚至会将史实改得“面目全非”。

其实在银幕上看到“本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看到的影片内容不全是真实历史事件,知道制作方为了剧本需要添加了某个角色,或是为了更好叙事对真实故事做了调整。那么所谓的“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究竟真实历史事件的比例是多少呢?是90%还是5%?

195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宾虚》是一部史诗电影,解释了基督教的起源,讲述了主人公犹太贵族宾虚反抗罗马帝国压迫,几经磨难,向仇人发起挑战,后被感化的故事。但宾虚是一个历史上完全不存在的人物,这样我们还可以将《宾虚》归为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历史影片吗?

西班牙电影《47路公交车》(如图)2024年上映,带人们重温1978年巴塞罗那城郊,人们勇敢争取权益,成功让自己街区通公交的历史事件。影片主要围绕公交车司机马诺洛·维塔尔展开,但其实除了这个公交车司机,街区的成功通车也离不开当时其他很多社会力量的帮助,影片讲述的内容并非是全貌。

甚至有的制作方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吸引票房,在影片中加入“恐怖元素”。美国和西班牙联合制作的电影《红色处女》2024年在西班牙上映,讲述了一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取材于真实故事。为了博眼球,影片夸大了母亲向女儿开枪的情节,还为了迎合当下审美,选了更瘦的人来饰演主角——真实故事中的那对母女身材并不苗条。

或许我们应该将艺术创作与忠于历史分开看,这样就可以更轻松地欣赏历史影片。但将历史写进剧本,并为了艺术对其肆意修改,这样真的好吗?对于一个观众可能厌恶的历史人物,导演因为自己喜欢,就将其美化成善良的人物。这样的影片只会扭曲历史,欺骗观众。(作者卡门·多明戈,王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