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农村现代化,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

□陆晨阳

近日,由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的“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在扬州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高校院所的院士专家、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乡村一线的行家里手,共同为江苏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会上,专家们围绕提升现代农业含“新”量、产业振兴、数智技术支撑及人才涵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为乡村全面振兴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实景图”。

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征程中,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从高邮大虾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到各地不断涌现的特色富民产业,江苏的乡村振兴之路,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激发活力,成为摆在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特色产业为谱,奏响乡村振兴乐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无论是高邮大虾的全产业链发展,还是广昌白莲的多元化产品开发,都充分证明了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应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的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

以数智技术为翼,助力乡村振兴腾飞。从智慧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到农机农艺农智融合关键技术的突破,数智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各地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农业生产精准化、农业管理数据化。通过建设数字乡村,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服务。

以人才涵养为本,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的乡村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各地应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优化人才“引育留用”生态链。通过实施村干部待遇提升行动、开展专项招聘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每一个笔触都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要以“新”为笔,以创新为墨,着力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