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传统技艺传承发展需注入“年轻血液”

“搓药丸要用手掌发力,不能用手指。动作流畅,才能搓出均匀的药丸。”在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赛展演会”活动上,非遗传承人郭凤华手把手教前来参观的孩子制作安宫牛黄丸。郭凤华的一名徒弟表示,传统技艺不能丢,既要守护老一辈人的心血,也要发挥年轻人的创新能力。(据《中国青年报》12月22日报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在承载历史记忆、文化情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目前不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或濒临失传的风险。让这些传统技艺更好活起来、热下去,就要不断为其注入“年轻血液”。

让年轻力量加入传统技艺的改进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新能力,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配方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让老字号、老品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同时,年轻人还能用创意十足的传播方式展示传统技艺的魅力,为传统技艺丰富应用场景,开拓“出圈”渠道。河北香河县的90后非遗传承人搭上互联网、短视频和直播的快车,以新颖、有趣的方式讲述景泰蓝故事,逐渐打开了年轻群体的市场。

传统技艺的首要问题是传承,关键是传承人队伍建设,重点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为年轻人展示职业技能的魅力,以激励更多年轻人学习提升技能,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口传、心授、身教的家族式或师徒式传承方式基础上,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通过组织参加研修培训、提供展示平台、对接职业教育等方式,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为青年传承人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河北曲阳县有一所以石雕为重点专业的河北曲阳雕刻学校,截至2023年,该校已培养优秀毕业生近7000名,为解决非遗传承人“有艺可传,无人可教”困境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各地充分依托特色资源,将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非遗传承领域,就能让“年轻血液”为传统技艺持续发光注入不竭动力。(赵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