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疗急救借势低空经济“起飞”

低空经济风正劲,河北医疗急救借势 “起飞”。为响应国家战略、完善航空医疗转运体系、提升医院应急抢救能力,河北省医疗保障局近日新增 “航空医疗转运”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快速、高效调度,更为患者架起一条空中“绿色通道”,同时也为我省低空经济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按下了“加速键”。

缩短急救速度,开辟医疗救援新路径

2024年12月12日下午3:50,伴随着一阵轰鸣声,一架医疗直升机从衡水深州市飞抵石家庄,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停机坪平稳降落,飞机上搭载的一名颅脑损伤患者顺利完成“空中转院”。直升机抵达时,该院院前急救中心以及脊柱神经外科专家已在停机坪等候,随后,医务人员通过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转至院内抢救。

在急救现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决定患者的生命。以往从衡水深泽市区开车到石家庄,排除交通状况的限制,需要将近2个小时,而直升机转运则仅需要20分钟左右。不仅缩短了转运时间,还使患者免受转运的颠簸。

据了解,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辟的空中救援可覆盖石家庄方圆300公里范围之内的区域。而航空医疗转运,能够为那些在偏远地区或交通繁忙地带的急病患者打开新通道,特别是重症、危急待救的患者,航空转运将大幅提升他们获得救治的机会。而对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来说,救治时间的长短更是直接影响康复机会。航空医疗转运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助力冰雪运动,填补创伤救治空白

北京冬奥会过后,冰雪运动“热”了起来。我省张家口崇礼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雪上项目主要的竞赛场地之一,近年来也成了滑雪旅游胜地。大量初次滑雪者涌入雪场,但因为安全意识和滑雪技术欠缺,滑雪事故、运动损伤案例也日渐增加。据统计,每千名滑雪爱好者中,约有5人在滑雪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部位主要包括头颈和下肢膝关节,其中大部分需要进行现场诊疗,个别需要被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由于雪场交通不便、救援时间紧急,传统的救援方式往往无法满足需求,航空医疗转运为滑雪者提供服务的。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原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医院)通过航空医疗转运,救治了大量受伤的运动员,不仅为北京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更在后冬奥时代,全力保障着游客和运动员的安全。

收费有据可依,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2019年,我省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随着我省新增“航空医疗转运”价格服务项目,医疗机构提供航空医疗转运服务收费将有据可依。

目前,转运费按交通工具分为救护车和航空医疗转运。航空医疗转运费指医疗机构(含120急救中心)利用各类航空器转运患者的使用费用。所定价格涵盖航空器交通往返相关管理费、折旧费、消毒费、油耗、司机劳务等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资源消耗。

立项指南规定,航空医疗转运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医疗机构自行合理定价。同时,医疗机构开展航空转运项目,要明确告知价格并坚持患者自愿选择的原则。

相信在价格政策调节作用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愿意与航空企业一起因地制宜提供航空医疗转运服务,既能构建空地一体的立体救治网,快速高效调度医疗资源,提升医院应急抢救能力,又能加快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也将被鼓励提供这一服务,逐渐使其成为医疗救援的新坐标。(纵览新闻记者杨佳薇 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