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区各板块“新春第一会”,释放了这些信号!
一年春作首,万事竞争先。2025年2月,钟楼区各板块“新春第一会”相继召开,以“开年即冲刺”的奋进姿态,坚定“做精老城区、做强经开区、做大高新区”发展方向,聚焦科技创新、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等核心发展目标,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老城复兴样板区”建设蹄疾步稳
老城区是钟楼的文化根脉与城市客厅。2025年,五星、永红、南大街、荷花池四个街道以建设“风貌精美、业态精致、管理精细、生活精彩”老城区为目标,持续推动文商旅融合与城市更新双向发力。
让老城区的“工业锈带”变身“创新秀场”。在新春第一会上,五星街道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凭借产业园区、村级经济和运河文化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在新能源、合成生物等新兴领域积极布局,以投资思维对接项目,吸引优质项目落户商圈。同时,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城与业、文与旅、内与外的关系,实现城与业、城与人、城与景的和谐共融,留住“最美人间烟火气”。
永红街道以“四大工程”为引领,坚持“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说到做到”,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当好企业的贴心“店小二”和发展“合伙人”。在产业发展上,狠抓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高精尖”人才团队的招引培育,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科研机构,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在民生保障上,开展城中村自主更新,提升城区品质;培植消费新业态,点燃城市烟火气;推进“阳光信托”物业导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养老、托育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作为老城复兴样板区建设的主阵地之一,南大街街道将聚焦文商旅融合与高品质建设两方面。在重塑人气上,街道将充分挖掘盛宣怀故居、季子文化中心等老城厢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泰富里”项目、新亚细亚“出圈”路径,打造多元文旅消费组合场景;加快西直街历史街区的深化研究,推动重点片区联动发展,让老城厢留住人气。在汇聚人力上,全力做强企业服务质效,打造“亲不逾矩、清不疏远”的营商环境,推动优质商圈载体项目建成投用,促进外溢消费回流。此外,街道还将做优人才政策供给,深化与重点院校产学研协同合作,积极营造同心同向的人和生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老城厢。
荷花池街道在新春第一会中,对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发展领域,建立健全街道党政领导、部门社区紧密联系服务企业机制,积极对接引进资源占用少、税收贡献大的优质项目,通过分层分类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座谈会、培训沙龙等活动,搭建企业常态化沟通联络平台,持续做优营商环境。在城市更新方面,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盘活片区文脉资源,新推老城厢旅游路线,创作特色文创产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势如破竹
作为钟楼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钟楼经济开发区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此次新春第一会中,钟楼经开区、新闸、北港以及西林街道纷纷明确发展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力做强经开区,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经济是钟楼深耕多年的创新“良田”。2024年,钟楼经开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30亿元,同比增长20.4%:微亿智造全球首款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智算中心算力平台等重大项目落地。新的一年,钟楼经开区将围绕“做强蝶变、融合示范”的目标,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扶持重点领域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实力北港、魅力北港、智慧北港、幸福北港、先锋北港......在新春第一会上,北港街道聚力推进“五大跨越”,奋力实现“五个北港”启新程。2025年,街道将充分挖掘北港内部资源力量,结合老街片区规划与现状,深度研究城市更新;开发特色网红打卡路线,打造全域文旅轴线。在干事创业方面,街道将坚持不懈谋划新路径,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升级,深谋快动打造城市更新,暖心回应打造民生服务新建设托育体系,创新助残助困模式,巩固老年助餐等优势项目,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
当前,新闸街道正处于利好机遇叠加释放的关键时期,将片区开发视为实现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迈进的关键一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时序,塑造具有新闸特色的城市风貌。街道将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备即发证”,推动园区 “一站式”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围绕输变电、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构建企业梯队,鼓励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布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嵌入式服务型社区影响力,推动普惠民生型社区和全龄友好街道建设。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新春第一会上,西林街道以 “阳光西林、你我同行” 为美好愿景,积极融入经开发展大局。针对“西林三问”,街道深入开展大讨论,明确发展路径,聚焦童子河经济带、常州教育港等重点区域,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快集成电路、特色物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谋篇布局,常州集电传感产业园、“青春绿洲”体育公园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蓄势待发。同时,集聚龙头型项目,发力打造“中吴之芯”,构建创新企业梯次成长的生态,催生骨干企业新动能;培植冷链物流和医药物流两个50亿元产业集群,不断筑牢实力西林的“四梁八柱”。
“省级高新区创建”冲刺攻坚
当前高新区(邹区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两湖”创新区和省级高新区建设双重机遇在此交汇叠加,高新区(邹区镇)正以“两湖”创新先行区与乡村振兴实验区建设为双引擎,全力冲刺省级高新区创建。
这里既有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也有田园诗意的乡村图景:走进邹区镇工业园,盛德鑫泰的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其研发的小口径无缝钢管打破日本住友垄断,全球市占率超30%;恩都法实现汽车用热管理系统进口替代,电子水泵出货量位居行业前三;福士集团成就德国汽车管路连接技术“隐形冠军”.....2024年全年高新区(邹区镇)新增各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累计达24家,其中,中稀稀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威电子、华联医疗、天方印刷3家企业荣获省五星上云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光转向“殷杏泰”产教融合示范区,曾经的农田里,艺术农场、林下营地等文旅项目拔地而起,2024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0%。城乡融合再升级,美丽乡村人气攀升,“新家巷”集建点样板区有序更新,乡村振兴之路更加宽阔。
从“田园牧歌”到“产教融合”;从“制造高地”到“创新雨林”,2025年,高新区(邹区镇)将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箱”,畅通政企交流,深化“邹到服务、智汇高新”企业服务品牌,做好“一企一策”个性服务,全力、精准指导企业申报各级各类惠企政策,让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账上”。同时,持续建设更高质量产业生态,强化园区基础配套,优化企业梯度培育、加快数实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制造发展,打造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集聚企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让大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邱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