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进菜场”铺就美好生活底色

□肖路

在苏州工业园区虹桥菜场,梵高的《星空》被手绘于石墩上,塞尚的静物画与南瓜雕塑相映成趣,市民买菜时随手触碰的文创卡牌竟成为艺术互动的一环。原本属于艺术展览馆的元素,却与菜场的烟火气完美融合,让传统菜市场也能成为滋养大众的文化新空间。

如今,用艺术营造留住烟火气,点亮市井生活,已经成为菜市场升级改造的重要营造尺度之一。在苏州,从双塔菜场蝶变成网红打卡市集之后,越来越多的菜市场在升级改造中融入“潮流范”与“文艺范”。不仅空间设计上更具生活美学,还引入新业态,让绘画、雕塑、文创、表演等元素融入内部空间,带来生活与艺术的碰撞,在改变人们对传统菜市场认知的同时,用叠加生活服务与生活美学的方式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艺术与文化,是心灵的滋养与情操的陶冶,即便是普通人,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要也是与日俱增,这恰恰也是面向大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输出的意义。不过,除了打造文博场馆,把大众“请进来”,推倒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那堵墙,让艺术“走出去”走近大众走进市井生活也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艺术不应是殿堂中的孤芳自赏,而应成为市井生活的日常底色。

不只是菜市场,社区共享空间、地铁站厅、城市街角,如此等等,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都能成为文化艺术重构公共空间的实践场所。将文化艺术元素嵌入日常生活场景,当艺术与生活场景深度交织,城市便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是有情感、有人文气息的生命体。当艺术不再是“精神奢侈品”,而成为全民共享的品质生活标配,就会更好激发出人与城的情感联结,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由此升腾起的幸福感也会大大增强。

艺术可以称之为城市的“软基建”,当艺术从文博场馆走向菜场、街巷、社区,它呈现出下沉的姿态。不过,要让艺术真正下沉,还需要突破传统“送文化”的局限,要变单向输出为市民共建共享。天津街头青年艺术家邀请市民共同完成雕塑,长沙戏剧街鼓励观众登台学戏,这种艺术家与大众的共创模式值得推广。因为,艺术不仅要融入大众生活场景,还要让市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由此美育才能真正扎根生活。